此处与彼处原名:Ici ** ailleurs,又名Here and Elsewhere。1976年纪录片、战争类型片,创作于**地区,具有法语、***语、德语语言版本。由让-吕克·戈达尔、让-皮埃尔·戈兰执导,并由让-吕克·戈达尔、让-皮埃尔·戈兰任编剧,携幕后团队创作。集众多位让-吕克·戈达尔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。于1976-08(***电影节),1976-09-15(**)公映。
其实,作为左派的戈达尔,早在1968年从传统电影体制撤出来后,就以同情心关注着巴勒斯坦问题。他的吉加.维尔托夫小组在1970年于约旦实地拍摄关于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《直至胜利》,后来因为客观历史**而被迫放弃。而这部未能露面的电影也成为吉加.维尔托夫小组电影试验的高峰。接下来的1974年,他与玛丽.密耶维尔在他们位于格勒诺勃城的声影制作室(Sonimage)完成了《此处和彼处》。 援引戈林.麦凯波在《戈达尔:影像、声音与政治》一书中所述:这部影片包含了《直至胜利》一片的部分片段,以及有关当代**社会的影像。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,是想捕捉巴勒斯坦**(彼处)和**消费社会(此处)两者之间的差距。连接此处“和”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“和”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:我们在这里的生活、存在(**)与那里的斗争(巴勒斯坦)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...
此处与彼处在线观看资源:目前最高清晰度为:HD,为高清版本,推荐观看。(注意:网络慢的用户不适合观看,请选择低清晰度版本观看)。
豆瓣评分8.1,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,亲们,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,推荐大家值得观看。
——以上信息由西瓜分享提供
sonoko
@FA&SP the conscience of cinema
十一伏特
1970年戈达尔及其所在的维尔托夫小组接受巴解组织的8000元委托,赴约旦和巴勒斯坦拍摄题为《直到胜利》的宣传片。几个月后爆发黑九月**,项目显然只能搁置。几年后戈达尔遇上安娜-玛丽,又重新把那些素材拿出来,当成电影纪录虚假问题的批判例证,掉转矛头批判起原来的维尔托夫小组。 “此处是指看着电视的**家庭,彼处是指巴勒斯坦**的画面”,无非就是对比蒙太奇的运用,并无创新之处,只是把一直表现手法重复滥用。把梅厄夫人和***不断划等号,而对于1972年奥运会的“慕尼黑**”却硬洗成归因到以色列对***的**,这岂不成了支持用****实施报复?戈达尔永远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所有人,自己却躲在**和新娶的妻子玩弄视*把戏,十足的键政魔怔人。
电个爆炸头
“在每个瞬间,世界都截然不同,成为**而又复杂的系统的一个部分,不管是什么画面。”-“为了忘记工厂,他看**杂志。”-“你想以时间来占据空间?”--此处与彼处的连接点是什么?为什么此处能到到达彼处?我将如何到达彼处?此处为何及如何变成彼处?戈达尔:把世界一分为二太简单了,这是错误的。
Han
挺有意思。戈达尔用自己1970年拍的电影Jusqu'à la victoire的影像构件了一部新电影。感觉从具体政治课题转向了人如何看、理解和使用文本和影像。
Eco
以巴勒斯坦七十年代的反抗为议题,但实际上是一部讨论在******社会与第一世界消费社会之间的图像政治,此处在**,彼此在巴勒斯坦,****如何被制作成影像,通过电视来影响消费社会的人们对****的政治情感。对戈达尔来说,重要的是讨论图像政治,而不是政治表态。
胤祥
1、戈达尔“维尔托夫小组”作品之一。2、它当然不是故事片,但是也绝对不是纪录片,戈达尔是电影史里的裂隙,正如他试图在本片中揭示电影自身的断裂一样。3、葛大爷(如果译成葛大耳的话……)越老越战越战越勇,**二字就是这么写的。电影的成规惯例语言语法在他看来都是扯**蛋,甚好。
**
为了听到彼处的声音 在此处学会去看 为了看到别人所作的事情 互相之间学者去听。 他人 那就是。。。 我们的此处和彼处。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
荒诞王
政治意识形态对影像构造的观念世界的篡改。通过时空的不断叠加累积,影像自身膨胀了内容。于是,通过对影像,尤其新闻影像真实性的质疑,导演完成了对****的批判性反思。可在影像**的道路上,戈达尔依旧壮心不已。
把噗
“我们期望的,不是在我们所在的地方,而是在我们不在的地方,**。”
TWY
从中东世界出发,戈达尔和他的维尔托夫小组思考着1970年代的纪录影像...... 而2010年代的这种影像,和本片中呈现的,本质又会有何不同?世界依旧被无限量的噪**垃圾影像包围着,而也有一小撮人用小型摄影机器,背对着兜售他们的资本家,来纪录着改变和**,戈达尔甚至又将中东摆到了其新作的中心地区,无疑也证明了这部影片的卓越眼界,两个**,此处与彼处,关于影像的历史轮回仍旧继续着。